跳至主要內容

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

ChenSino原创设计模式大约 2 分钟

定义

责任链模式(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)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,它可以将多个对象组合成一条链,并按照事先规定的顺序依次处理请求。每个对象都可以选择处理请求,或者将请求传递给链中的下一个对象。这种模式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,使得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,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。

具体来说,责任链模式包含以下几个角色:

1. Handler:抽象处理者,它定义了用于处理请求的接口和链中下一个处理者的引用,通常包含一个处理请求的方法;

2. ConcreteHandler:具体处理者,它实现了Handler接口,根据具体业务逻辑处理请求,如果无法处理,则将请求传递给链中的下一个处理者;

3. Client:客户端,它向链中的第一个ConcreteHandler对象发起请求,然后等待链条响应请求。

责任链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可以简化对象之间的耦合关系,增加系统的灵活性。它对系统进行解耦,使得请求发送者不必关心请求的具体处理者,发起请求后,请求会在链条中依次被多个对象处理。同时,责任链模式还可以方便地进行动态的链式调整,即在运行时往链中添加或删除具体处理者,以便满足实时的业务需求。

Spring中的责任链

ProviderManager和AuthenticationProvider在Spring Security中,它们通常被归类为责任链模式(Chain of Responsibility)。

责任链模式可将多个对象组合在一起,每个对象都尝试处理某个请求。如果处理器不能处理请求,则传递给链中的下一个处理器,直到找到能够处理请求的处理器。在Spring Security中,ProviderManager就扮演了责任链的角色,它持有一个AuthenticationProvider的列表,每个AuthenticationProvider尝试对请求进行身份验证,如果认证失败,ProviderManager会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AuthenticationProvider对象。

因此,ProviderManager和AuthenticationProvider在Spring Security中通常被视为责任链模式的实现。这种设计模式使得多个对象可以自由组合在一起,只要它们都遵循同样的接口,便可以形成一个强大而灵活的处理链条。